网站首页 > 职场心理> 文章内容

社交上的幸福陷阱读完我删掉手机上一半多APP

※发布时间:2024-3-4 14:29:13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 狂飙 显微镜下的大明 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 的回响 金线 ……

  没有人受到刻意把自己的生活按照脸谱网上漂亮的履历进行规划,但我们常常会发现某些惊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人们想做、想拍照的事物,以及之后晒在脸谱网、Instagram或者其他社交上的看上去还不错的事物上。

  或许,这样一个问题可以很好地验证当下是否是你自己的幸福时刻:“如果我没带着相机,我还会做这件事情吗?”

  我原本只是想给某些人展示一下我的照片,但是就在我上传的这一刻,我的照片就要和其他人拍摄的海滩美景形成竞争。

  正如前文所言,最大化的多样性正是评价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履历表”(或称脸谱网“时间线”)的核心标准。

  哈佛大学的营销专家阿纳特·凯南的研究描绘了追逐最丰富的履历是如何让人们对自己原本忌惮的经历趋之若鹜的。

  乌尔里珂·佐纳尔还在她的《无聊的艺术》一书中探讨,生活中追求最大限度的多样性通常是怎样变得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的:

  多样化的选择带来了动态的生命体验,它们不仅请求,还开始索要我们的注意力、能量、时间和兴趣……

  即使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将多样性发挥到极致,多样性也已经发展成了一种生活准则,许多人对此并不会提出质疑。

  像脸谱网“画像”要求的那样接受琳琅满目的刺激并追求新奇感,就会人体“程序”追求健康福祉的初衷。

  传统照片日历的节奏才更健康,即每月选出一张照片、一个值得回顾的特殊时刻、一段愿意与朋友们分享的回忆。

  这是一种健康且有的传统——如果谁觉得每年只能从众多照片中挑出12张有特殊意义的照片是件难事,他就足以对自己充满活力的生活感到自豪了。

  但在脸谱网上,再也没人感到自豪,因为总有些人过得比你刺激,比你丰富多彩。假如我有朋友是空姐、空少或者在演艺圈工作,我简直就可以忘掉“幸福”这回事了。

  在一篇题为“他们更幸福,他们比我过得更好:使用脸谱网对他人生活的影响”的学术文章中,两名美国学者格蕾丝·周和尼古拉斯·艾奇研究了使用脸谱网对评估个人生活幸福的持续性影响:

  这种趋势在下面这类人群中更为明显:他们在脸谱网拥有众多好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认识这些所谓的“好友”。

  我们都知道不该全然相信互联网上的言论,也明白脸谱网上公开的信息是经过修饰的,本质上描绘了一幅与事实相比“更为幸福的”景象。

  虽然我深知那些照片都被美化过,或者照片上的女士根本不像她描绘的那么幸福,我还是忍不住会心生嫉妒。

  把自己的幸福和别人的幸福挂钩,我们就只能一条注定失败的道,也必然总会找到一位比我们更幸福的人。

  它不是为了让人们察觉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我只会让最亲近的朋友在面对面喝咖啡时(尽管这也变得越来越稀少)察觉到。

  每个人都相信别人的幸福感更强——最后就会产生嫉妒甚至认为生活不公等不健康情绪,而这些最终又会导致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正在经历某项活动的人如果已经计划好稍后要发一条状态或者一篇博客,那么他在活动中的心态就会有所变化,他更倾向于寻找活动中适于报告的方面。

  一份针对“脸谱网更新”与人格特点之间关系的分析展示了报告的种类同我们自身及心理有怎样紧密的联系。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阿米特·库玛和托马斯·季洛维奇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常常认为无法和别人谈论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是毫无意义的。

  一半的参与者要在去特定的目的地旅游等吸引人的经历中做出选择,另一半则要从电子娱乐产品等物质性商品中做出选择。

  “不能同任何人谈论”,这种似乎对物质性愿望一组影响不大,只有33%的参与者选择了实现清单第二位的愿望。

  78%的参与者选择了实现经历清单上排在第二位的愿望——尽管排在第一位的经历更吸引人,但是如果只能将其留存在自己心间,那么它就是不值一文的。

  脸谱网制造的问题就在于,经历和报告的关系很快会发生反转:我们的经历并不总是很难忘,但我们还是想报告。

  互联网上的报告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没有的生活意味着早上再也没法买一杯星巴克咖啡了,还意味着Zara的连衣裙也不是想买就买了。

  谁要是期待着通过不断反思和冥想来某些道理(比如,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放弃是值得的,或至少是值得一试的),那么他一定会失望。

  约会软件“Tinder”中的点赞评价会一直在资料库中流转。随随便便评价别人,这种现象是好还是坏,我个人的已经不重要了。

  另外,以“评价别人”为目的,与在软件上认真寻找伴侣的人约会,这件事情本身到底不,也鲜有讨论。

  一项针对互联网平台“用户的研究显示,热衷发博客的人比不发博客的人更易沮丧萎靡、紧张、恐惧社交。

  写(私人)日记对个人幸福的积极影响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研究,但这样的积极影响似乎很难简单到博客这种网络公开日志上。

  记者卡蒂·克劳泽在文章《脸谱网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指出了这一点,她详细报告了自己使用脸谱网和其他社交网络的经历,并最终出于个理健康的原因大幅减少了对它们的使用:

  尽管克劳泽对脸谱网——她认为这是所有社交网络中最的一个——有这么多消极经历和尖锐,她似乎仍然无法完全放弃它。

  能不断对外报告自己的消息,隐含的前提是总有内容可以报告。这里指的当然是积极正面的消息,至少是激动的事情,或吸引人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的博客就是僵尸博客。如果只有发了状态才证明某些事情发生过了,无形之中我也贬低了自己生活的价值。

  脸谱网上的幸福也如此。越被脸谱网,相信生活一定精彩纷呈,我们就越对生活感到沮丧,且再也无法找到生活本身的精彩。

  同一件事情过去能带来乐趣,但一旦渐渐地叠加上了或其他回报等外部刺激,它就再也无法带来乐趣。

  这表明,在没有充分考虑到“点赞”“好友数”这类功能显著的负面效果时,就将这些功能镶嵌到现代技术之中,是多么草率的一件事。

  从幸福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性地审视脸谱网和其他门户网站推崇的活动,它们会让幸福岌岌可危。

  人们也不要期待平台会照片和状态数量——这些网络平台本来就不是为了让人幸福,而是提供一个空间,供人们相互攀比、彼此,它们再通过点击赚取广告费。最终,我们会因此不堪重负。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